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江西应用科技学院“红色工匠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1日再次启程,第五年奔赴抚州市南丰县太和镇,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这支由14名师生组成的队伍,秉承“科技赋能、服务民生、传承红色”的理念,在太和镇的田间地头、村舍农院,用专业知识和青春汗水,续写着服务乡村的五年答卷。
技术惠民解民忧
实践团在杭山村设立义务维修服务站,队员蹲守维修点钻研故障电路的身影成为独特风景线;像这样的场景,据统计,五年间在太和镇的多个村落不断上演。针对农村家电“超期服役”现象普遍的问题,实践团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,五年累计修复电饭煲、电风扇等生活电器420余件,服务范围覆盖太和镇4个行政村200余户家庭,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“村里的电器120”。在村头超市,团队主动解决积压一年的设备故障,店主动情表示:“这些年轻人真正延续了红色工匠精神!”
产业赋能破瓶颈
面对当地龟鳖产业面临的生态困境,实践团深入养殖基地开展水体治理,清除危害水质的西葫芦植被超2亩,有效提升溶氧率30%。团队连续两年深入中国南丰龟鳖产业科创园,系统调研桂建芳院士团队打造的“育繁推一体化”产业体系,解码年产值31.5亿元的“学霸甲鱼”共富密码。后续,团队将形成万字调研报告,为特色产业升级提供青年方案。
稚手匠心筑港湾
实践团在杭山村村委会开展了“以青春之名,守护童年星光”童心港湾系列活动:队员童静怡通过图文、实验和问答生动普及防溺水“六不准”知识,筑牢儿童安全屏障;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制作跳蛙与天鹅手工,锻炼动手能力并收获协作快乐与友谊;队员陈利民则利用《熊出没》动画片段引出主题,并结合无人机科普课堂,巧妙融合科学知识与安全意识,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。实践团成员在服务奉献中锤炼本领、厚植乡土情怀,其务实作风与“童心港湾”的温情交织,共同汇聚成“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”的青春力量,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芒。
安全防线筑根基
实践团在丹阳村创新实施的“移动安全课堂”成效显著。实践团入户宣讲防溺水“六不准”规范,开展用电安全演练,五年前实践团初到太和镇时,村里老人大多还用着功能简单的老年机。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了,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信息却防不胜防。实践团创新的“移动安全课堂”也随着需求年年升级:从最初发放纸质宣传单,到如今手把手进行智能手机反诈操作教学。今年重点教老人们开启“骚扰电话拦截”和“诈骗信息识别”功能,现场为23位老人的手机筑牢了“防火墙”。“以前总担心孙子玩水,现在孩子自己会背安全守则了!”村民陈大娘握着队员的手连连称赞。据统计,实践团近五年来累计发放安全手册150份,入户宣讲覆盖重点人群,在太和镇编织起一张越来越密的安全防护网。
红色薪火永相传
值此建党104周年之际,实践团来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—康都会议旧址。在毛泽东同志旧居那盏斑驳的煤油灯前,队员们聆听着八旬老党员讲述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峥嵘岁月:“康都会议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‘围剿’奠定了坚实基础,这盏灯下,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……” 老人深情抚摸着灯盏,“现在,看到你们年轻人带着知识和科技回来建设老区,这就是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啊!”
从最初的组织参观纪念馆,到学院在康都会议遗址的红军随营学校挂牌,再到如今邀请当地老党员结合亲身经历,讲述在党的领导下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。五年以来近百名应科学子重走这条路,聆听这段历史,才真正体会到‘扎根乡土、服务人民’这八个字的千钧重量,也更明白了‘强国复兴有我’这份使命的深刻内涵。
返程的班车缓缓启动,杭山村的孩子们追逐挥手的身影在后视镜中渐渐模糊。但每一位实践团成员都深知,这七天来,他们在维修台前播下的“工匠精神”种子,在龟鳖塘边注入的科技基因,在童心港湾点燃的求知火种,早已在太和镇这片沃土上悄然生根、发芽。五年深耕,青春不负沃土;匠心筑梦,振兴薪火相传。江西应用科技学院“红色工匠”实践团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乡土,用智慧服务乡亲,为南丰县、为赣鄱大地的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。
来源:央视线
标题:应科学子五年深耕南丰乡土,“红色工匠”青春赋能乡村振兴’’
地址:http://www.yangshinews.com/yscj/825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