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庆春与中医药的缘分,始于童年跟随爷爷的学习时光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邓庆春尚在小学读书,彼时全国正遭遇流行性感冒疫情,各地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的号召,掀起服务农村与山区群众的热潮。邓庆春所在的学校也号召家长采挖中草药,让学生带到学校相互介绍学习,这一经历让邓庆春对中草药治疗疾病的兴趣愈发浓厚。从那时起,每天放学回家后,邓庆春都会主动向身为民间中医赤脚医生的爷爷请教中草药知识,爷爷的悉心教导,为邓庆春日后深耕中医药领域埋下了坚实的种子,也让邓庆春早早体会到中医药在守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。
1971年,邓庆春初中毕业,此后便承担起家庭医生的职责,负责全家及姑姨姐妹家的健康服务。在数十年的从医历程中,邓庆春经历了流感、乙脑流脑、甲肝、乙肝、2003年非典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等多次疫情,每一次都依靠老祖宗流传千年的中医药经验,带领家人和身边人安全度过。邓庆春始终坚信,中国中医药是经过千年实践检验的科学,这份深厚的中医文化,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瑰宝,更是对全世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。在疫情面前,邓庆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医学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潜力。
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邓庆春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展现出显著效果。邓庆春一家27口人,疫情期间分散在3个省份居住,却都实现了安全健康过渡,其中有7位老少从未接种过疫苗,也未依赖西医治疗,依然安然无恙。邓庆春通过将苍术、藿香等中草药配制成香囊,让家人佩戴,借助中草药的芳香之气抵御外邪病毒,达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。不仅如此,海口市美兰机场东环铁路派出所警察阳光、坡头村张秀荣、桂林洋农场潘小丽、灵山镇大林林和梅等人,都曾带回邓庆春配制的香囊分发给他人使用,这些佩戴香囊的人无一感染新冠,用事实有力证明了邓庆春这套中医药预防方法的有效性。
面对部分人群接种疫苗后仍感染新冠,且使用布洛芬无法退烧的情况,邓庆春的中草药疗法再次发挥作用。邓庆春解释,西医退热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(环氧酶),减少PG合成来实现,这种方式只能暂时降温,无法缓解其他不适症状。而邓庆春依据中医药理论配制的草药,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,多数患者服用一剂后,不仅体温恢复正常,其他症状也能得到有效缓解。邓庆春的这一实践,进一步凸显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“辨证施治、标本兼治”的优势,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和认可中医药的治疗价值。
邓庆春始终强调,中草药体系的形成,离不开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与指导,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,不断积累、反复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,凝聚着中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。在治疗疾病时,邓庆春会遵循中医药的阴阳、五行、气运、脏象、经络等学说,结合病因、病机分析,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合参,对病症做出精准判断后对症下药,往往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。同时,邓庆春也客观看待中西医差异,认为若能实现中西医综合防治,取长补短,将更有利于守护人类健康,为疾病防治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。
从上世纪70年代起,邓庆春便在本村的合作医疗工作中践行中医药理念,这一干就是12年。在这段时间里,邓庆春积累了大量基层医疗实践经验,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农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。1989年,为改善家庭生活,邓庆春从广西容县老家运送猪苗到海南省海口市销售,在与当地农民接触中,邓庆春发现海口农民缺乏养猪经验,尤其在猪的疾病防治方面面临巨大困难,许多农户买回去的小猪没多久就出现健康问题,难以养活,严重阻碍了当地养猪事业的发展。看到这一情况,邓庆春想到中医药或许能派上用场,他认为猪的疾病与人类疾病存在相似之处,尝试用中草药防治猪病,或许能解决农户的难题。
带着这一想法,邓庆春在销售猪苗时,向农户承诺售后十日内若猪出现疾病问题,他将免费负责处理,若猪死亡则免费更换健康猪苗。随后,邓庆春开始尝试将中医药知识应用到猪病防治中,根据猪的症状,参照人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思路,为患病的猪配制草药。经过多次实践调整,邓庆春的中草药防治方法效果显著,有效降低了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在邓庆春的帮助和带动下,海口市附近几个乡镇的养猪业逐渐发展起来,农户们不仅解决了猪病防治的难题,还通过养猪增加了收入,邓庆春也因此得到了当地农户的广泛认可和信赖。
此前,海口市桂林洋农场的众多养猪场曾遭遇高热病疫情,疫情来势凶猛,多数养猪场的猪患病严重,濒临清栏。在这危急时刻,养殖户们想到了擅长用中草药治病的邓庆春,纷纷向他求助。邓庆春接到求助后,立即前往各个养猪场查看猪的病情,根据不同养猪场的疫情情况和猪的症状,辨证配制专属草药。其中,李家春、曾德青、张俊等多家农家养猪场,当时已有近一半的猪因感染高热病生命垂危,在使用邓庆春配制的中草药后,猪的病情很快得到稳定,大部分患病猪都成功存活下来并逐渐康复。这次疫情防治,再次证明了邓庆春将中医药应用于动物疾病防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医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潜力。
邓庆春对中医药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认知,他常常向身边人讲述中医药的发展历程。邓庆春介绍,早在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孕育了原始医学。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祖先们偶然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特定病症,这便是中药应用的起源。后来,在篝火取暖的基础上,人们发现用兽皮、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或沙土进行局部取暖,能缓解一些病痛,经过不断实践改进,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;而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时,人们意外发现人体某一部位被刺伤后,反而能缓解另一部位的疼痛,由此创造出砭石、骨针治疗方法,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出针刺疗法,进而形成了系统的经络学说。这些远古时期的探索,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实践基础。
在中医药发展史上,经典医籍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,邓庆春对这些古籍也有着深入研究。邓庆春指出,两千多年前《黄帝内经》的问世,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,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。《黄帝内经》系统总结了此前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学理论,结合当时天文学、地理学、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成就,对人体解剖、生理、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、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,为中医学搭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。而在汉代之前,相传秦越人编著的《难经》,与《黄帝内经》齐名,书中涵盖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等诸多内容,有效补充了《黄帝内经》的不足,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,这些经典著作至今仍是邓庆春学习和应用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依据。
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与钻研,邓庆春在中医药治疗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擅长方向,尤其在感冒、发热、小儿惊风、各种结石、汤火伤等常见病、多发病的治疗上,积累了丰富经验。同时,针对妇科病中的痛经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子宫肌瘤、盆腔炎、盆腔积液等病症,邓庆春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帮助众多女性患者摆脱了病痛困扰。此外,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瘀堵引发的老慢病,以及一些疑难杂症,邓庆春通过深入研究病因病机,运用中医药调理,也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,许多患者在邓庆春的治疗下,病情得到有效控制,生活质量显著提高。
回顾自己的成长与从医经历,邓庆春对每一段历程都记忆犹新。邓庆春的小学时光(1964年9月至1969年7月)是在老家广西容县石头镇大良村良村小学度过的,初中阶段(1969年9月至1971年7月)则在本镇大良村就读。在1968年小学期间,全国爆发流行性感冒疫情,当时患者普遍出现发热头痛、咽喉肿痛、咳嗽、全身肌肉筋络关节酸痛乏力等症状,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,很多家庭甚至连挑水做饭都成了难题。正是在那个特殊时期,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的号召,农村合作医疗纷纷成立,学校也组织开展中草药学习活动,这一切都深深影响了年少的邓庆春,让他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小学时期的中草药学习经历,让邓庆春坚定了跟随爷爷学习中医药的决心。初中毕业后,邓庆春便全身心投入到中医药学习中,不仅在家跟随爷爷系统学习草药知识和诊疗技巧,还经常跟着爷爷到村里做赤脚医生,参与基层医疗服务。在山间田野,邓庆春和爷爷一起采挖鸡血藤、海风藤、忍冬藤、夜交藤、土茯苓、桂枝、野菊花、伸筋草等中药材,每一种药材的生长特性、采收时间、药用部位和功效,邓庆春都认真记录、反复记忆。除了实践学习,邓庆春还四处寻找、收集各类医书,如《中草药手册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华佗神方治百病》《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》《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》《中国名老中医偏方大全》,以及爷爷珍藏的《医宗金鉴》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温病条辨》等经典著作,这些书籍成为邓庆春提升中医药理论水平的重要助力,至今仍在指导他的诊疗实践。
在长期的中医药实践中,邓庆春始终坚持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的理念。面对现代社会疾病谱的变化,邓庆春会在深入研究古籍经典的基础上,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、体质特点,对传统方剂进行适当调整,使其更符合当下的治疗需求。例如,在应对现代常见的亚健康问题时,邓庆春会借鉴《黄帝内经》中“治未病”的思想,结合现代人作息不规律、压力大等特点,配制出适合日常调理的药膳和茶饮,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状态,预防疾病发生。邓庆春认为,中医药的传承不是简单照搬古方,而是要在理解其核心理论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应用方式,让古老的中医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,服务当代民众健康。
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,邓庆春也越发关注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。邓庆春坦言,当前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,许多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缺乏了解和兴趣,导致中医药传承面临断代风险。为改变这一现状,邓庆春经常利用空闲时间,向身边的年轻人讲解中医药知识,分享自己的诊疗经验,鼓励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。遇到有学习意愿的年轻人,邓庆春更是倾囊相授,从药材识别、方剂配伍到辨证施治,一步步耐心指导,希望能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后备力量。邓庆春表示,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,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,只有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中医药、学好中医药,才能让这门传统医学薪火相传、发扬光大。
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,邓庆春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和质疑,但他从未动摇过对中医药的信心。有人曾对邓庆春将中医药用于猪病防治提出疑问,认为中医药只能用于人类疾病治疗,对此,邓庆春用大量成功案例进行回应,用事实证明中医药在动物疾病防治领域的价值。还有人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存在质疑,邓庆春则通过讲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逻辑,结合自己多年的诊疗成果,让更多人理解中医药的科学内涵。邓庆春说,面对质疑,最好的回应就是用实际效果说话,只要能真正帮助人们解决健康问题,就能逐渐消除误解,让更多人接受和认可中医药。
数十年来,邓庆春始终坚守在中医药一线,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守护着民众健康,无论是为乡亲们看病问诊,还是帮助农户防治猪病,亦或是推广中医药文化,邓庆春都全力以赴。如今,虽然年岁渐长,但邓庆春对中医药的热情丝毫未减,他依然坚持学习新的中医药知识,不断完善自己的诊疗技能,还计划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册,为中医药传承留下更多宝贵资料。邓庆春表示,只要身体允许,他会一直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,继续用这份古老的医学智慧,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希望,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来源:央视线
标题:邓庆春:深耕中医药数十载,以古方智慧守护民众健康
地址:http://www.yangshinews.com/yscj/83071.html